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科技工作者风采

凡人微光 | 最美科技工作者乔建林:热“血”铺就科研路

时间:2025/3/11 10:03:16来源:汉风号作者:梁梦雨 字体:

        225日,2024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仪式在南京举行。作为徐州的科技精英代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乔建林获此殊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血小板和血栓领域的权威专家,乔建林于一言一行中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执着坚守和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深耕十余年,用青春填补领域空白

       1985年,乔建林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200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年后被保送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移植免疫专业,进行硕博连读。

乔建林教授在进行实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9年,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奖学金的资助下,乔建林远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在国际著名血小板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血小板受体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调节”研究。即将结束澳洲求学时,面对澳洲提供的丰厚工作机会,28岁的乔建林毅然选择回国。“祖国培养了自己,学了本事就应该回报祖国,在最有创造力的年华,把自己的科研兴趣和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在祖国大地上取得更重要的成果。”他说。

       2013年,乔建林回国,就职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当时,国内血小板和血栓相关基础研究领域近乎空白,我来到徐州,就是要探索更多可能性。”乔建林回忆道,正是这份空白,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

       随后的12年里,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逐步填补了该领域的多项空白。2023年,他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我们在这个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非常不容易。”乔建林感慨道。

乔建林教授在指导科研工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在乔建林看来,基础研究需要秉持客观理性与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凭借着对科研浓厚的兴趣与热爱,在一次次重复的实验中寻找突破的契机。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乔建林已成为在血小板和血栓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权威专家。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身份,在血液学领域顶级期刊Bloo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参加本专业领域国际学术会议,向世界展示中国学者在血栓研究领域的智慧与成果。

       31日,乔建林奔赴美国,参加国际巨核细胞与血小板专业会议。凭借其在学术上的影响力,他还担任了《Platelets》和《Thrombosis Journal》杂志副主编,成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乃至江苏血小板和血栓研究领域的一张“名片”。

       又严厉又抢手的导师

       科研,是乔建林生命中的星辰大海,而教学,则是他心中另一片港湾。

       2013年,刚刚就职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乔建林,便同时挑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仅仅一年,29岁的他晋升为研究员。2024年,39岁的他已经成长为二级教授,先后获得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特聘医学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省级荣誉称号。

       在学生们眼中,乔建林是学术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位既严厉又深受追捧的导师。

       “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严厉并非不近人情,而是源于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因为他深知,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成长。学生们用“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来形容乔建林,这正是他教学日常的真实写照。

       在徐州医科大学任教十余年里,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门课的教学中。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纷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研究生人均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4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拼搏精神。

       截至目前,他所培养的18名毕业生中,12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获得“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资助,3人在欧洲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下赴荷兰和德国攻读博士学位,2人考取国内顶尖学校的博士继续深造,2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1人硕士毕业后就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乔建林不仅注重学生学术上的成就,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更学会了如何合作、如何面对挑战。课堂上,他是严谨的学者;课后,他是亲切的朋友。他会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也会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注重成长型思维的培养,通过动态评估的过程,助力科技人才的成长与成才。”乔建林笑着说。

       01,让科研长出""

       “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乔建林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攀登科研高峰,为学术界源源不断的注入创新力量。科研道路充满挑战,但乔建林却从未退缩。他始终保持着探索未知的激情,深耕血小板和血栓领域十余年,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揭示了多种参与调控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的新型分子,填补了血小板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和新型药物开发提供新靶点和理论依据。

       然而,乔建林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深刻意识到:“仅仅发表几篇文章或者申请几个专利远远不够,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辅助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实际产品,让科研真正造福患者。”

       为此,围绕授权的发明专利(新型检测血小板受体水解的方法)和前期研究成果,乔建林着手设计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该方法在评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激素治疗效果中的潜在价值,并将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前景相结合,开发更多的潜在的评估疾病治疗效果指标,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乔建林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走进社区、学校,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形式普及新方法或新技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了解血小板和血栓领域的最新进展。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我会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行,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更多力量。”乔建林坚信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壮志,也要有“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坚定信念,不畏挫折、敢于尝试,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更多的智力与创新支持。